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冀州和冀县是一个市吗(面积因区划调整少了一半)

发布时间:2023-08-30 08:07:03 来源: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冀州和冀县是一个市吗,面积因区划调整少了一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馆陶设县的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汉初,甚至秦朝就已设县,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但是馆陶虽然号称历史悠久,但是能让大家看到的历史遗址、遗存、遗迹却不多,更多的是停留在书籍里、纸面上,让人有着谈起馆陶历史来滔滔不绝,但一说实物却只能嘎然而止,给人以“只能说不能看”之感。

1911年时的馆陶县


【资料图】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馆陶地处黄河、漳河等易决易徒易淤河道频繁变动区域,很多历史上的遗址、遗迹都在黄土淤积之下了,难以找寻。二是在1964年以卫运河重新划分省界时,馆陶县的三座古城、在金元明清四朝当了800多年的馆陶县治都留在了山东省,特别是曾经的馆陶县治北馆陶,由于几百年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均围绕着这座城进行,它离开馆陶县,对于馆陶县历史、文化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更不可弥补。

今天的馆陶县

今天的馆陶人在研究馆陶历史时,对于史书中记载的发生在馆陶区域内的一些事物,忽然发现需要到外省才可以寻找依据,更有一些馆陶县外的文史研究学者,在对卫运河东部原馆陶县区域内的遗址、遗迹进行研究时,刻意的“去馆陶化”,让原本就已经在今天馆陶人民包括在卫运河东岸原馆陶县区域的人民心目中淡忘了的馆陶往事变得更加模糊。

那么今后的馆陶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力点究竟该如何把握,才能使馆陶的历史既可避免因行政区划带来的尴尬,又能立足馆陶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

笔者认为,要立足现有资源,抓住一个“发力点”,利用起来“两条线”,进而扩展成为“一个面”,远期再辐射出来“一条线”。

一个“发力点”就是“南馆陶”(特地说明一下,在本文里的南馆陶,指的是老街一带)

之所以要把今天馆陶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力点”定位在南馆陶,因为南馆陶的历史底蕴,特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并不比县治所在的北馆陶低。

馆陶之名的由来是:“城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因名”。这个陶丘或者说是陶山对于馆陶来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如果失去了陶丘,“馆陶”这个名字就会让人感到失去根基。“城西北”的这个城指的是今天的山东省冠县东古城,西北七里的位置大概就在今天馆陶县城北部一带(据笔者考证“陶山”有很大概率就是所谓的“驸马坟”)。虽然馆陶县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化面积减小一半,历史上的遗址、遗存也失去了很多,但是陶山却没有离开馆陶县,这是馆陶人民最大的欣慰。

清乾隆《山东通志》中的东昌府图,在馆陶县有陶山、陶丘

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馆陶县条:白沟水,本名白渠,隋炀帝导为永济渠,亦名御河,西去县十里。

这段记载中的“西去县十里”县即指的是唐朝时的馆陶县城、今天的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当时的隋大运河永济渠距离东古城距离约十里左右,后来经过宋金时期黄河改道的侵扰,大运河永济渠的河道也变动到今天的位置,成为了今天的卫运河。虽然河道位置变了、名字变了,但是它作为馆陶县的母亲河、作为黄河以北漕粮运输通道的作用却没有变。

元朝时的南馆陶站,地处漳河、卫河交汇处

元朝为了保证卫河运输漕粮的水量,于大德四年(1300年)在南馆陶南侧孙庄村引漳河入卫,而到了清朝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则直接在南馆陶引漳河入卫,当时的南馆陶因为地处卫河、漳河交汇处,就成为了东西陆路交通、漳河和卫河2条水路交通的交汇地,其繁盛和兴起无可阻挡。

因此,南馆陶镇作为今天馆陶县研究、利用、开发大运河的“发力点”,也具有其他地方无可取代的作用。

南馆陶虽然在明清时不是县治所在,但它在元朝因为建立驿站“站赤”系统而兴起,“南馆陶站”成为了元朝众多驿站中的大站,《中国历史地图册》中给予了标注,到了明朝更是设置了南馆陶巡检司、南馆陶递运所、陶山水驿、社仓、窑厂等机构,成为经济交通重镇。清朝乾隆至咸丰年间,大量山西商人来馆陶经营钱庄、杂货等买卖,并且在南馆陶也建有山西会馆。

到清末民初时其经济和人口以及城镇规模已经超过了县治北馆陶。据民国《馆陶县志》记载的民国十九年户口数,北馆陶城及周边4乡户口数为东关乡289户、南关乡214户、西关乡153户、北关乡157户,共计813户。而在南馆陶,取位于今天馆陶县城东半部大概范围有1镇2乡,户口数为南馆陶镇339户、安静乡394户、太平乡486户,共计1219户。

北馆陶、南馆陶的规模等比例对比

另外在民国时期绘制的地图上,等比例取北馆陶和南馆陶附近地图相比较,南馆陶镇比起北馆陶城相比略小一些,但是再加上周边的村庄,南馆陶的整体规模要大于北馆陶。今天的南馆陶老街一带略显破旧的街道及房屋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由于南馆陶镇是水陆交通枢纽,日寇入侵之后,就把这里和县城北馆陶一样作为重要地点重兵把守,而同样是这样的原因,我党我军也把南馆陶作为斗争的重点。不但南馆陶及附近一带是斗争的中心点,而且在南馆陶西南、西部都是我县革命老区。南馆陶是地下交通线、发生过馆陶版潜伏的故事,南馆陶还是交通要道,卫河上清朝和民国时期都建有桥梁,在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刘邓大军,还是四野南下时,均选择在南馆陶渡过卫河。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馆陶研究历史文化,以及开发利用大运河,这个“发力点”选择南馆陶是拥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地位的。

以南馆陶为发力点,可以发展出来两条张、一个而,远期再辐射出一条线。

在选择了以南馆陶为“发力点”之后,可以发展出“两条线”,分别是自徐万仓至社里堡的大运河线和自房寨镇贾庄村至寿山寺乡的红色交通线。

把这“两条线”相连接就扩展出来“一个面”,在这个面里基本覆盖了馆陶县最为集中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小镇等资源,足以研究、利用、产生出丰富的文化成果和旅游产品。

此外,还可以利用这个“面”结合国家开发利用大运河方面的政策和资源,与山东省临清、冠县进行省际合作,向北辐射出来另“一条线”,这样就可以把位于我县境内北部的72皇窑遗址、清渊城等历史文化资源涵盖在内,并加以利用。

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一个点进行发力,然后再逐步扩展开来。发力点选择好了,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馆陶”加油!!!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